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百年口岸”绥芬河站上了对外开放最高平台,成为了产业、功能、政策性园区最富集的沿边口岸,。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绥芬河自贸片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初步形成了21项制度创新案例,自贸区内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开启了发展加速度。
绥芬河自贸片区战略定位之一,就是重点发展木材,打造中俄战略合作及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一年来,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以自贸创新为主旋律,在大胆闯、大胆试中探索前行,企业在自贸试验田中享受着改革红利。
在绥芬河自贸片区迎来周岁生日时,去年乘着自贸区的东风、落户绥芬河自贸片区的第一家企业--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也迎来“高光时刻”,开启了实木地板试生产。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自贸区有很多政策上的倾斜,包括疫情期间社保的减免政策,税务方面的政策,对企业的帮扶特别大,企业能够顺利开启生产、展开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绥芬河自贸片区边合局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永利介绍说:我们为第一个引进的大自然木业注入了2000万资金,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带动的作用。绥芬河市政府和省商务厅及省金融部门,积极为绥芬河中小企业发展搭建金融平台,推荐各类金融市场进入绥芬河。与大专院校合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绥芬河自贸片区包括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中俄互市贸易区等七大功能区。在近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重点发展跨境物流、木材加工、绿色食品等产业。
一年前,东隆木业还是边境经济合作区一家木材粗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单板。自贸区成立一年来,他们认识到这是绥芬河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于是开始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生产实木地板。
绥芬河东隆木业质检部副经理李荣华这样说:我们东隆木业以前生产地板基材是按立方卖,现在生产成品地板是按平方卖,利润大大增加,企业看到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边合区以打造木业产业平台为基点,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使木材加工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入区企业128户,其中木业及相关企业111户,食品海产品企业5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亿元。2019年区内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木材落地加工量130万立方米,进出口贸易额5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785万元。2020年1-8月,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1.46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1678万元,进出口总额26.42亿元,入区企业138户,其中木业及相关企业121户,食品海产品企业6户。
绥芬河自贸片区边合区管理局局长冯英革说,一年来,边合区坚持做发展经济的先行者,服务企业的排头兵,在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园区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我们重点要做好三项工作,一要完善三大平台,打造木业产业集群,推动木材粗加工企业向中俄木材加工交易中心转移,扩大单板、锯材的中间段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建设实木及实木复合地板、实木家具、实木橱柜等终端产品加工区,推动形成全产业链木业集群。二是要用好互贸政策,加快园区建设,做好统筹协调,加快推进互贸加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签约项目尽快落地,把互市贸易政策落到实处。三要当好首席服务员,为企业发展服务好,通过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服务等方式,主动作为、现场办公,帮助企业理思路、定规划、想办法、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