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被称作“鸟虫叫醒的地方”、“火车拉来的城市”、“会说俄语的城市”、“能使用卢布的城市”。这块神奇的土地,在中苏冷战结束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沐浴改革春风,用“西瓜外交”打开国门,从“欠欠”、倒包,到如火如荼的边境民间易货贸易,一夜之间变成繁华的大市场,口岸因贸而兴、市民从商而富。经过扩大开放的风雨洗礼,封闭的绥芬河从口袋底儿变成了口袋嘴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被激活,使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探索出一条全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
绥芬河打破对苏贸易“坚冰”,奏响经贸合作序曲,昔日沉寂的口岸焕发生机。1988年,绥芬河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为通贸兴边试验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进一步扩大开放城市,实现了国家级沿边开放口岸的历史性跨越。
绥芬河吸引全国各地的淘金客、创业者纷至沓来,泡泡糖能换俄罗斯大衣,倒包一年赚十几万,开出租车一年可赚几十万,福建、浙江商会会员最多时达到4000人,近400名机关干部下海经商,开启“全民创业”之路,涌现出一大批搏击商海的时代“弄潮儿”。对外开放40多年来,绥芬河年进出口货运量已突破千万吨,进出口贸易额居全国边境陆路口岸前列,始终发挥着开拓、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为沿边开放的先锋,绥芬河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砥砺奋进,站立时代前沿,坚持以贸兴边、富民强市,以开放促发展,地缘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政策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开创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兴边富民特色道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边贸兴盛,带来百业兴旺,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生活水平发生根本变化,人均GDP、人均存款、人均拥有小汽车、人均住房面积等多项指标多年保持全省之首;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沿边开放促进了经济指标裂变式增长:2019年与1978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8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593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1088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1988年有统计以来的84倍。2019年,口岸过货量达到1170万吨,登历史高峰,是1987年恢复开通边贸时的12倍,年均递增7.8%;口岸过客量达到120.7万人次,是1987年的49倍,年均递增12.5%。2019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45亿美元,是1987年的565倍,年均递增21.2%。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0元,保持全省领先。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55858元,为1987年的229倍,年均增长17.9%。
口岸互联互通,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畅通欧亚陆海联运,建设服务全国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建成“中蒙俄经济走廊”区域性物流中心,为中俄合作、东北亚合作搭建起高效便捷的交易平台。在转型中求新求进求突破,以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互市贸易区、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等特殊功能区为载体,多元发展,延伸触角,形成现代物流、商贸、加工、旅游、电商、平台经济等产业多点多极支撑,木材、俄粮、水产、食品加工、中医药基地等一批实体产业项目攒足后劲,成为吸引投资的“强磁场”,对外开放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迈进。
今天,华丽转身的百年口岸绥芬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已经从边陲小镇,发展为繁荣富裕、生机盎然、具有国际风范的现代都市,外国人来了像回家,国内人到了像出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边疆重镇等称号,享誉中外。深化对内开放、巩固对俄开放、扩大对日韩和欧美开放的大开放格局业已形成。